第四百三十四章 坠龙崖 (第1/2页)
那一夜,刘新彦与刘君二人彻夜长谈。
没有人知道他们二人谈了些什么,下人们也只知书房中曾传出刘君绝望的恸哭。
天明,刘君从书房中退出。
而这唯一有考证的细节被后世的史书所记载:
“君神色凄苦,扶门而立,久久不愿离去。文彦(刘新彦字号)挥手送别,君终是释门行礼。礼毕,君暗恸感言:‘儿拜别父尊,父尊应保重身体;昨夜之彻谈令儿如赴深渊,望父尊三思再三思。’文彦无动于衷,回复:‘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史称“书房诀别事”。
后世的史书当然知道刘君为何一夜长谈后会“如赴深渊”,也明白刘君为何会劝刘新彦“三思再三思”。
但今日的刘府却还并不知道它的主人在这一夜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又会怎样影响整个帝国。
……
耀宗五十六年,十月七日。
边境七军远征受阻的消息传回帝都。
一切如刘君所料,帝都这座火山终于爆发了,而这只是前奏。
率先发声的是朝廷大臣。
言官上书参奏,痛斥远伯侯欺上瞒下、擅动军队、结党营私、祸国殃民,最后恳请皇帝严惩远伯侯,以正朝纲。
此时言官的上书只能算是试探,既没有点明最大的祸首太子殿下,也没有恳请皇帝严查整件事情的前后脉络。
可以说,这几份奏疏就是朝廷大臣们打出的试探性一枪。
而耀宗帝,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只是在奏疏上盖了戳。
请注意,这里只是盖了戳,并没有描红批复。
这相当于耀宗帝告诉大臣们。
“朕已读,但不回复。”
但对于擅长琢摩皇帝心思的大臣们来说,这便是回复。
耀宗帝没有处理上书的言官,那说明他是认可了言官说的。
至于,为何没有批复,或者说处理远伯侯。
这在大臣们心里也是可以理解的,远伯侯毕竟是皇亲国戚,还掌管着边境重兵,怎可轻易拿捏。
于是乎,大臣们开始大举进攻,誓要试出耀宗帝的底线。
不出半日的时间,言官们便集体上书,涉及范围之广六部几乎皆有大臣上书;参奏内容之丰富,几乎是涵盖了宗室勋贵的所有的成员。
但,大家最终的目标却空前一致,那便是直指太子党!
这还不算完,又过了一天,事态便已经发展到有大臣以罢官致仕相要挟,要求皇帝立察太子出兵一事。
更有刚烈者,直接来到朝明街前静坐,以示“报国”之坚定决心。
大臣们的这一行为彻底引爆了帝都这个火药桶。
紧接着,前来参赛的外地宗门世家纷纷要求帝都府解除天葬秘境封禁,要求太子唐世平给天下一个交代。
而帝都的百姓们也陷入了恐慌之中,唐皇朝这几年本就国运衰弱,如今又主动起兵挑事,百姓们深怕周围的国家因此联合起来对抗皇朝。
帝都彻底乱成了一锅粥,耀宗帝迫于各方压力,再也不能装聋作哑了。
不过,你以为那些士大夫们这就赢了?
那你就太小看耀宗帝了。
十月八日,耀宗帝下旨,要求大理寺彻查天葬秘境遗族之事。
这便是耀宗帝的智慧。
如今帝都混乱,太子谋逆、边境动兵、封禁秘境三件大事互相纠缠。若是打眼一看,很难捋清其中脉络,更别提将三件大事统一解决了。
但耀宗帝便看到了贯穿其中的一条关键因素。
那便是遗族!
不论是太子动用边境七军征讨云夜国,还是封禁天葬秘境,他的理由都是有遗族混入。
而遗族又是整个大陆最畏惧,最担忧的痛点。
以此作为切入点,便可暂时稳定当前混乱的局面。
果不其然,这一道旨意的下达,不仅将各方混乱的声音暂时镇压,还成功的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
压力转移到了大理寺身上。
迫于各方的压力,也为了给皇帝一个交代,周密公布了选手被害案的全部细节。
选手被害案的公布令帝都哗然。
之前太子封禁天葬秘境时曾提到“陆天成被害”,但当时所提信息不多,人们也大多认为陆天成是鬼迷心窍误入魔道。
但当周密公布了案件的众多细节后,人们才震惊的发现遗族竟这般胆大妄为,修炼功法更是惨无人道。
尽管周密没有公布开成区人口失踪案,但嗅觉敏感的人已然察觉此案背后牵扯众多,远不是死了一个新纪元杯选手那么简单。
于是人们愤怒了。
新纪元杯的决赛竟然在这样极度危险、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如期举行。
这相当于拿全大陆天才的性命开玩笑。
于是,所有人的矛头指向了大理寺。
与众人一起震怒的还有耀宗帝,他当即下旨严惩周密,撤其大理寺卿职务,发配边关,即刻启程。
为了平息民怨,耀宗帝又下一旨,大致意思就是如今的混乱局面是朝廷疏忽造成的,帝都府要全力保证秘境内选手们的安全等等。
就这样,耀宗帝算是给了人们一个交代,也算是解决了帝都混乱的局面。
而在人们注意力之外,耀宗帝不仅没有严惩太子、远伯侯,反倒是处理了周密。
至于之前上书的那些言官们,也因为各种失察妄言的理由,该贬的贬,该打的打。
士大夫们再次败北。
耀宗帝能将满朝文武玩弄于股掌之中如此多年,不是没理由的。
然而,这并非结束,仅仅是开始。
历史的规律便是,权力的斗争永远没有终点。
大臣们开始反击。
首先是百官集体上书挽留周密,认为当前帝都局势混乱,必须得有大理寺维持秩序,而大理寺不能没有周密的坐镇。
耀宗帝同意了,命周密继续担任大理寺卿,暂缓发配,待新纪元杯决赛结束再启程边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