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游山玩水 (第1/2页)
几个人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游山玩水,一路谈古论今。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古城洛阳。
阴阳五行,华夏人历来以南为阳北为阴,洛阳因处洛水之南而得名。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从此传出。夏太康迁都斟,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共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
班固在这里写汉书,司马光在此著资治通鉴,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在此云集。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路上这几个人就商量好了,到了洛阳要好好玩玩。
只是很可惜,看牡丹开花的季节已过。
白马寺是必去的,古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徒步穿越帕米尔高原,以白马驮经和佛的画像到洛阳,汉明帝下旨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这里是华夏第一次西天求法,这里是最早来花夏传法的僧人的居所。摄摩腾、竺法兰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第一个汉人僧人从这里走出,……这里发生过不知多少个第一。
晨钟暮鼓,时光流转,白马寺里流转着千年梵唱,有着一份挥洒不去的悠远和沧桑。
慧雨对这佛教圣地心仪和想往已久,出现在眼前的白马寺让他心痛。正应了张继那首诗: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潇潇茅房秋风起,一夜雨声羈思浓。
所谓高兴而来,扫兴而归。本来他们还想到龙门石窟一游,这样一来也没了兴致。
秦月和谭五倒没什么,我们知道这两个人不管到什么地方,都不过是满足于一走一过;因为无论如何白马寺他们来过了。
也别以为这两个人是喜好游山玩水人中的另类,不是的。这样的人在到处游玩的人中,即使算不上重要一族,也绝不在少数。他们可不认为自己去了这个地方是一无所获?一点也不。因为当有人说起这个地方,他就可以洋洋自得地说:“这个地方呀?我去过。”
少夫人是个见庙就上香,见佛就拜的虔诚信徒,寺庙的败落没有妨碍她朝拜。她只是多了几分感慨,只是对兵荒马乱更加深恶痛绝。
和白马寺多次遭战火摧毁一样,洛阳也不能幸免。十三个王朝没有留下多少东西,倒是洛水还在古城北侧静静的流淌。
本来几人是准备在这里多待几天,结果只住了一夜就动身西进了。
从洛阳一路西行,又走了数日,一行人来到了关中门户——潼关。
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因“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这里地势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十二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侠,只有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
所谓“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
唐代大诗人杜甫游此后留诗一首:“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加之潼关的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是东进中原和西进关中的必由之路,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而紧随山海关之后,被称为天下第二关。
三国演义中,曹操和马超、韩遂在这里大战,使潼关扬名天下。是不是真实的历史故事,不得而知,反正潼关城里还有马超刺槐留下。
就算已经有些年没经历战火了,但毕竟是军事重镇,总保持这高度戒备。所以潼关城门早开晚关,每天只开一次。过往人员一般是要住一夜的,秦月这一行人也不例外。
少夫人这一次出远门算是开了眼界,无论走到哪儿里,都不肯错过好玩的去处。
一安顿下来,她就问秦月,潼关附近有无名胜?秦月怎会知道?但鼻子下有嘴巴,一打听还真有一处游人必到的地方,叫做佛头崖。慧雨说这个地方,他也听说过。
秦月出去问好了路,几个人就赶了过去。
这里是潼关境内秦岭的最高一座山,因山体酷似佛首而得名。
因山顶长年白云缭绕又称白云山。佛头崖山势峻峭,直若刀劈。崖上树木挺拔,郁郁葱葱。山径蜿蜒曲折,又称“十八盘”。人行其上,若步云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