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治军先安民 (第2/2页)
虽然张周所说的,符合他心中对于治军的预期,能当大同巡抚,给他发挥的舞台就太大了,正好能实现心中的抱负。
刚入朝还不到半年,王守仁也不指望在京城当官能有什么大作为,进不了翰林院,反而不如留在西北长期治军,至少这是他的爱好……至于治学,还有做学问开坛讲学等事,那都是他中晚年爱好的事情。
“本来我打算留你在宣府的,但马中锡这个人,脾气是犟了点,能力还是有的。有能力的人,哪怕有不同一般人的秉性,能做事,就好过于那些不作为之人,大明过去数十年西北军务的荒驰,正是来自于很多人的不作为!”
张周虽没直接去抨击大同巡抚洪汉,但字里行间都把洪汉贬损到一无是处。
王守仁听了之后,除了感同身受之外,还感受到一种“佩服”。
他也在想,这位张制台看起来年纪轻轻,还是别人眼中的近佞,先前看起来争强好胜去跟马中锡计较,心胸却也豁达,明明马中锡已将他当成奸佞看待,他也明明有资格把马中锡撤换,但张周还是能做到宽容。
反而是洪汉……
这种不作为的官,就算再会逢迎巴结,也照样早早被勒令滚蛋。
本来王守仁对于自己于西北当巡抚还不太有信心,但看到张周如此的决心,他也会受到鼓舞,认为自己可以大干一场。
“至于出兵猫儿庄,还是算了。”张周道,“除非我们能从偏关把大批的火炮和火药给调过来,但这不符合战略需求。现在我就想看看火筛能玩出什么花样。”
张周很悠然自得。
王守仁也服。
明明张周到西北之后,没有亲自去打一场硬仗,动嘴了也跑腿了,但就是没亲自上阵,在明明有机会跟火筛决战的时候还避战,但王守仁就是对张周心悦诚服。
王守仁道:“难怪威宁侯临终之前,多番跟陛下举荐,说大明西北军务的未来,在张制台之肩。”
张周笑道:“伯安你不必恭维我了,以后咱是共同努力,我在西北能留多久?你未来几年或都无法回京,说重担在你肩膀更合适。咱一起努力。”
“嗯。”
王守仁也没说要自谦。
一起努力这说法,王守仁也乐于接受。
……
……
如张周所料,随后夜不收就传报过来,说是火筛从猫儿庄撤兵了,走得很急。
至于撤走的原因也很简单……
张周派出两千骑兵,从阳和口出关,没有往北走,只是沿着长城关塞的北边往西到方山,火筛就灰溜溜跑了。
当王守仁拿到此战报时,也不由在苦笑。
这不都跟张周所预言的对上了?
不是大明这边想不想决战,而是火筛……信心被打没了。
或者说就算火筛还有信心,火筛也该知道审时度势,其麾下的将士凭什么有自信跟大明一战?
明明草原内部正在兼并,而其部族族民多数都还被俘虏,他们一部就要代表草原跟大明一战?就算没有张周的崛起,没有黄火药和那些先进的火炮,大明的势力也远超达延汗……
现在有了张周,火筛更不可能主动去鸡蛋碰石头。
随后一道诏书发到阳和口。
张周被拔擢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并擢升为后军都督府右都督,领宣大军务的同时,节制宣府、大同、偏关、延绥、宁夏、陕西等各处军务……皇帝就差把九边重镇都交给张周一人。
张周文职临时为正二品,武职正一品,等于说一跃成为西北最有权势的男人。
虽然张周还没得爵,但似乎谁都知道,张周回到京城就能拿到爵位,现在没赐爵,只是方便张周以文官翘楚的身份来节制西北军务,如果成为武勋的话,那可能张周就要听秦纮的调遣。
这是个主次的问题。
虽然皇帝也可以下一道诏书,让张周以武勋的身份节制西北军务,但会形成不好的先例,就好像成化时王越被擢为威宁伯之后,也要卸任兵部尚书等职一样。
皇帝这是在尽量堵别人的嘴。
王守仁被拔擢为刑部郎中,兼左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军务。
前大同巡抚洪汉被就地卸职,调京师叙用……
一切都是在张周没见过洪汉的前提下完成。
旨意下来,接下来就是各司其职的问题。
火筛撤兵,而张周目前没有足够多的火器出兵,张周要执行的就是开矿和安民这两项,这需要有人来帮他执行……偏关更类似于军所,周围没法开矿,也没法去屯田,安民一项基本要全放在王守仁身上。
张周当即要为王守仁饯行,送他去大同府接任。
“也不急吧?”唐寅得知后,还显得有些吃味。
明明我才是张半仙您的师弟,怎么好事都落到人家身上去了?
同样都是六部主事过来,为啥他就提升为巡抚了呢?
旁边的王守仁似乎也觉得,就算当大同巡抚,也不一定非要去大同履职,大同跟宣府的情况还不同,大同镇作为山西的重镇,本身就集合了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城市功能。
当大同巡抚,可比当宣府巡抚、偏关巡抚要复杂得多。
在跟地方官府等衙门对接这一项,就让王守仁觉得自己力不从心。
军事上他是有自信,但要以他这样新科进士的身份去管理那么复杂的体系,无论你信心多高,论资排辈你不行,就是底气不足啊。
张周道:“伯安,我让锦衣卫孙千户陪你一起过去,同时给你调一千京营神机营人马和一千宣府镇兵,过去之后也尽可能不要起冲突。等一切安顿下来之后,这些人再相继撤回来。”
张周除了要考量王守仁的从政压力,也要考虑到他的人身安全。
一个年轻的巡抚去任所,还是去行整顿和改革的,很容易遭致地方地头蛇的不满。
这两千兵马算是张周给王守仁的亲兵,身边有人才好办事。
王守仁也明白大同现在对他来说,算是龙潭虎穴,他也不会跟个愣头青一样拒不接受,反而可能还觉得……两千人有点少了。
“另外我再给你一万两银子。”张周道,“这是启动资金,你自行调配。放心,这些银子都是我开矿和自行筹措所得,不涉及到朝廷调拨,你想怎么用怎么用。”
又轮到王守仁和旁边的唐寅无语了。
唐寅问道:“张制台,您先前不是给了朝廷一万多两银子折色俸钞?”
张周道:“当时我近乎把自己的身家都贡献出来了,但最近西山开煤矿赚得不少,京城的工坊生意也挺好的,又赚了一点,拿过来用用。”
唐寅皱眉。
他想说,见过别人从朝廷往自己家搬的,没见过你这样从自家往朝廷搬银子的。
“没投资就没回报,一万两银子也不够做多少事,重点是招募点人手,把煤矿开起来,具体的位置我会找人过去沟通,我有闲暇也会亲自去。”
张周继续道,“至于军功犒赏之事,朝廷已在落实中。首功不足以兑现的,则以盐引、屯田田地、屋舍、军职等兑现,不在这一万两银子使用范围之内。如果实在不够的,可能未来开矿后,还要再拿出开矿所得的部分,给将士们发点犒赏。物尽其用。”
唐寅道:“朝廷连军功犒赏,都要让我们自行筹措了吗?”
张周耸耸肩道:“是未必需要我们自行筹措,那就先欠着?欠着对我们治军不利。府库用银紧张,我们帮想想办法,为军中安稳。没毛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