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启迪小说 > 我,刘辩,三兴汉室 > 第202章 规划人选

第202章 规划人选

  第202章 规划人选 (第2/2页)
  
  什么叫效仿尚书仆射之于令?无非就是在尚书郎中分出上下差距嘛!
  
  荀彧先是本能地觉得不妥,旋即又意识到,这的确是个可以执行的办法。
  
  “只是尚书郎听命于尚书,而与其他尚书郎平起平坐,遇意见不一之事可争论一二,若让尚书郎上下有别,只怕尚书台中会有攀比之风气。亦会有尚书郎为求加官行钻营之事。”
  
  一时间,贾诩都不知道是该夸荀彧对现在的尚书郎们有信心还是说荀彧在尚书台中待久了,对这些尚书台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习以为常了。他觉得荀彧大概是后者了,当局者迷。
  
  就算眼下尚书郎们平起平坐,但难道彼此之间就没有勾心斗角了?
  
  在校事部中,那些被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校事郎还会为了立功的机会在他面前争相请令呢。
  
  贾诩想了想,觉得自己初来尚书台,没有必要驳荀彧的话,当即又说道:“我听闻初为尚书郎者一年为守尚书郎,三年为侍郎。若不改官衔,亦可如尚书仆射与尚书之故事。”
  
  在分左右仆射之前,尚书仆射和尚书一样都是六百石,而在尚书令不在的时候,仆射就是尚书台的实际长官,但因为官秩相同,仆射对尚书管理其实没有尚书令来的那么……合理?
  
  以往不乏有皇帝为了避免尚书令做大而选择了直接空置尚书令的做法。
  
  贾诩认为,若是不改变尚书郎的四百石官秩,大可以将以前区别尚书郎资历的守尚书郎、尚书郎、侍中这三个名称拿出来作为一曹之下不同权责的代表。
  
  荀彧听了,没有反对。
  
  当即贾诩便拉着荀彧一起写起了奏书,并在之后拉着荀彧一起署名,荀彧自觉这是贾诩的功劳,本不愿署名,但架不住贾诩“若无文若与我交谈,我岂能考虑得如此完善?”、“莫非文若以为我是贪功之人?”之类的说辞,最终还是署了名。
  
  ……
  
  另一边,刘辩的确曾经想过在贾诩抵达尚书台后,一定会给尚书台带来新的变化,却没想到贾诩带来变化的速度这么快。
  
  由此,他也该考虑考虑平尚书事的人选了。
  
  太尉朱儁多年征战,南北奔波之下身体也不是太好,眼下虽然还坚守岗位,但在太尉府的工作之余,再给他加一份担子就是刘辩对老臣的剥削了。
  
  司徒董卓的病还没好,陆康年过七十……
  
  原本最适合领平尚书事的三公,真正能做事的,竟只有年纪最大的陆康了。
  
  不过刘辩想了想,还是决定把朱儁也放进名单之内,到时候可以叮嘱朱儁五日来一次,也算是对老臣的优待了。毕竟领平尚书事不等于真的要去处理尚书事。
  
  至于董卓,虽说少谁谁尴尬,但谁让董卓生病了呢。
  
  三公如此现状,让光禄勋从三署中多挑选一些优秀的郎官充任三公府属官的空缺,进而为三公分忧,免得他们还要考虑征辟哪里的贤才作为属官,也很合理吧!
  
  刘辩觉得像他这样为老臣考虑的天子已经相当少了。
  
  三公总不至于有意见吧?
  
  然后将三公所能征辟的官员数量渐渐减少,温水煮青蛙,慢慢形成常态……
  
  三公之外,还有录尚书事和平尚书事的常客何苗……如今的刘辩早已经不需要何苗来替他站台了,他也在考虑什么时候将制度上并非常设的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取消掉了。
  
  从此前何苗和董重的主动请辞可以看出,两人都明白这一天早晚要到来。
  
  对此,刘辩也不能亏待两人。一来他本心如此,且也要防着有人非议他刻薄寡恩。
  
  是以刘辩还是在上面加了常客何苗的名字,至于董重……何苗好歹有些处理尚书事的经验和能力,而董重刘辩都不稀罕说他,刘辩觉得到时候给他挂一个侍中吧……
  
  旋即刘辩又意识到,平尚书事终究是“差遣”而非官职,一旦何苗没了大将军,他就只有爵位没有官职了,若是以侍中领平尚书事,恐怕会和领审核诏书之责的侍中有重复之嫌。
  
  虽然侍中是个筐,什么都能装,但至少在制度设立初期先把两者分隔开来。
  
  这样,就算将来子孙不肖,导致出了一个集诏书制定、审核、施行为一体的权臣,也至于当个侍中就全有了。虽然真到那个时候,头衔都是虚的了。
  
  想到这里,刘辩便开始尝试着寻找这么一个的新的合适的官职。
  
  虽然在光武之后他没有找到,但在光武之前,还真被他找到了一个——散骑。
  
  散骑初为秦制,与中常侍一般侍从御驾左右,专司对皇帝劝善规过,议兴议革。在前汉之时,多为列侯、公卿及将军之加官。
  
  不过,与散骑颇为类似的侍中本来也是这一类加官,光武之后才成为将之变成正式的官职倒也不算创新。
  
  在历史的魏晋之时,中常侍覆灭,遂意散骑和中常侍合为散骑常侍,到后来,散骑常侍更是做起了中书省的工作,东晋之时,中书省更是并入了散骑省。
  
  刘辩决定让散骑也重出江湖,和侍中一样,比二千石。
  
  这样,以后在万石之外,散骑可领平尚书事,侍中可领审核事,分工明确。
  
  虽然这样显得平尚书事的人有些少,只有陆康是完全体,何苗算半个人,五日一次的朱儁算小半个……但有贾诩和荀彧为左右仆射,应能保证朝政的运转。
  
  本质上,刘辩对于尚书台的改革是把原本属于内朝的尚书台推向外朝,进一步与他的重臣们共同治理国家。
  
  这其实是在损害刘辩乾纲独断的权力。
  
  但对于国家的运转来说,这种发展其实是有益的,肆无忌惮的皇权所能造成的破坏力早有兆古一帝展示过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设计能够减轻刘辩的工作量。
  
  一直以来,他都有一个长命百岁的朴素念头。
  
  苦心孤诣地忙了这么多年,他也得享受享受胜利的果实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