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头 (第2/2页)
吴大志想了想,“不管怎么说,符文地漏的封禁,得解。因为我们看不清下面的情况,不知道还有什么关联。”
大家都点了点头。
“好,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么我们就先解除封禁。”吴大志说着,便取出了鱼油。
这已经是第三次“点油”了,轻车熟路。
点燃之后,大家干脆退出了石门之外。
反应和之前一样。
不过,因为这次是在岩洞中,顶部也不算太高,大家看到,“紫色蒸汽”直冲而上之后,对于洞顶其实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冲击”,而是如同“没入”。
符文地漏是一块黑色的石板,和地面相平,若不是镂空,还真不太容易取出来。即便有镂空的符文,也是通过穿绳“吊”起来的。
吴大志戴着手套,小心将玉雕头颅抱出。
这个玉雕头颅,一直散发红光。不过,大家因为知道是受到了徐州鼎的影响,不会认为是“邪气”。
玉雕头颅散发红光,有点儿像萤石的原理,有光时吸收光,无光时散发光。
但也有明显不同,因为这是受到徐州鼎阳木属性衍生的火性影响;而且秦汉之物,差不多紧跟战国末期,被影响两千年了,说不定以后还能长时间“发光”。
取出玉雕头颅之后,小心包裹,装进预先准备的袋中。
玉雕头颅下方的石质底座也被取出。
取出之后看得就很清楚了,就是和石门同样的材质,而且从石雕风格来看,是清代晚期的。由此两点便能确定,这个石雕底座,就是封禁此洞之时为此做成的。
此时再看下面,还是一块石板,石板上有很多圆形孔洞,很像一个蒸锅的篦子。
也被取出。
下面露出的,依然是一个洞口,只是比圆柱形“笼子”的底面直径小一些,而且形状不太规则,近似方圆之间。
但不是天然的,也有开凿的痕迹;只是开凿相对随意,不如圆柱形“笼子”那么规整。
这个洞口也不是垂直往下的,略有倾斜,不深,只有大概两尺左右。
用强光手电照射,洞底有好几条比较宽的裂口,这几条裂口就不像是开凿的了,应该是原来就有的,天然的。
裂口里头很深,而且是蜿蜒曲折的状态,就看不清了。
符文地漏这处所在,原先极有可能就是天然能够连通地下的;地面原貌现在不得而知了,因为已经被改造成了眼下的样子,还加了上下两层镂空石板,用以安放玉雕头颅;同时,上层的黑色镂空石板,就是符文地漏,起到了封禁作用。
连通地下的裂口,原先应该是“旱道”,没有水,而且就这么观察,根本不可能知道能通往什么地方。
但是,清代晚期进行封禁之时,却将此处作为了“水道”!也就是说,施行封禁之人,不仅知道通往哪里,而且知道那个地方走水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