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启迪小说 > 靖难攻略 > 第132章 让利移民

第132章 让利移民

  第132章 让利移民 (第2/2页)
  
  对于朱高煦的做法,朱元璋持保守态度,因为他得看得这小子把赚来的钱投入到什么地方才会选择生气或高兴。
  
  他继续往下看去,看到了傅让等人抵达吉林城,而后吉林城开始免费教授兵卒、孩童读书,全城平民参与开荒运动,修建河渠,发现煤矿、铁矿并进行开采。
  
  可以说,在朱高煦的治理中,吉林城不像是一个郡王的封地,反而过得有些原始和淳朴。
  
  当然,朱元璋很清楚,吉林城的军户能活得这样舒坦,是因为朱高煦免除了他们的赋税,并愿意拿出府库中的粮食给他们均分。
  
  不仅如此,辽东都司那边还给朱高煦运输了足够吉林城军户躺平的粮食。
  
  当下的情况,就是朱高煦用他的王府府库来养兵,用辽东都司的粮食来养民。
  
  他不压榨百姓,而是选择用工换粮。
  
  他将军屯田的粮食大头给了百姓们,自己只拿了小头。
  
  尽管这么做,他自己无法享受到身为一个郡王该有的待遇,但他却乐在其中。
  
  不仅如此,朱元璋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记录这些事情的锦衣卫在记录的过程中有些高兴,因为他的字里行间在越来越顺畅。
  
  他笔下的情报,从一开始的公事公办,到后来的沉浸其中……
  
  看到这里,朱元璋算是明白为什么武官要把这奏疏交给自己了。
  
  “任由这小子这样下去,恐怕你派去的那十几个锦衣卫用不了多久就不打自招了……”
  
  朱元璋合上了奏疏,同时瞥了一眼武官。
  
  对此,武官也只能低下头:“臣没想到他们如此经受不住诱惑……”
  
  “诱惑?”朱元璋往前探了身子:“渤海王诱惑他们什么了?”
  
  “这……自然是军饷和……”武官想要说些什么东西,可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
  
  若说军饷,朱高煦给麾下兵卒开的年俸确实很高,但却还是比不上锦衣卫给这些人的俸禄。
  
  武官不知道说什么是因为他发现朱高煦除了军饷后,似乎真的没有给过这些锦衣卫什么东西。
  
  可即便如此,这些锦衣卫却还是在不知不觉中为朱高煦说尽了好话。
  
  “陛下,臣这就将他们调回。”武官说不出来,只能跪下叩首。
  
  “调回作甚……”朱元璋将奏疏放在了一旁的桌上:“调回他们,那小子不就知道监视他的人是谁了吗?”
  
  “更何况,他能以这样的手段收服你派去的这些人,你能保证另外派去的人就能抵抗住他这手段?”
  
  朱元璋将奏疏拿起丢到武官面前:“继续把他们留着,只要大体的消息不出错,其它也没什么。”
  
  他很自信,但这是应该的。
  
  朱高煦现在之所以能让吉林城爆发出那么大的潜力,这并不是他个人能力有多么出众,而是大明的钱山粮山在给他开道。
  
  没了辽东都司的钱粮,没了宗人府和户部发的岁俸,朱高煦所建立的这一切都会在转瞬间土崩瓦解。
  
  对于当下的局面,朱元璋乐于此间,甚至想让朱高煦继续这样下去。
  
  朱高煦想要维持当下的局面,就必须紧紧和大明朝廷绑在一起,绑的过深了,他就永远不可能闹出什么事情。
  
  尽管在朱元璋看来,吉林城的那七千多人也闹不出什么事情,但有着防备心始终是好的。
  
  “陛下,殿下与女真人互市的事情……”
  
  武官低着头小心翼翼开口试探,朱元璋却不等他说完便打断道:
  
  “打探清楚他们互市的东西都有什么,另外那小子在铁矿和煤矿的寨子是个什么情况,也让人探查清楚。”
  
  铁矿与煤矿这两者对于任何势力来说都是紧张之物,朱高煦能找出这两样东西朱元璋不吃惊,但他想要知道自家孙儿的这两个矿场只是单纯的挖矿,还是在私底下经营着什么见不得光的勾当。
  
  朱元璋眯了眯眼睛,但正在此时,偏殿的门却被人敲响了。
  
  “笃笃……”
  
  “爷爷,下面人上了一份奏疏,臣孙拿不定主意,不知可否进来?”
  
  朱允炆的声音在门后响起,朱元璋听后也没有多想,只是看了一眼武官:“去办你的事吧,顺带让太孙进来。”
  
  “是……臣告退”武官起身作揖离开,而朱允炆也在片刻后走进了偏殿内。
  
  他手里拿着一份奏疏,在走上前后双手递给朱元璋,老朱也顺势接过。
  
  在奏疏接过之后,他看了眼上奏之人,却不曾想居然是户部尚书郁新。
  
  看到郁新的名字,老朱便知道了这奏疏恐怕与西南的事情有关,随后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不出他的意料,奏疏的内容是关于川南与云南矿山的事情,郁新在奏疏中阐述了如今庙堂中许多臣子都在想着同时开采云南及川南金银铜矿,但郁新认为现在的大明无法同时向川南和云南移民。
  
  云南与四川的关系,和云南与其它地方的关系不一样。
  
  北方移民和南方移民是两套班子,云南与四川同属西南,因此在移民问题上,二者不免会撞上分配问题。
  
  以往朱元璋对云南移民的力度大过四川,这既是因为四川本土还有二百余万汉人,也是因为要保四川必须要守云南。
  
  只是当下云南与四川川南地区冲撞,二者都有足够的矿山,也都是大明所急需。
  
  如今庙堂上有三种声音,分别是开采四川和开采云南,以及两者一起开采。
  
  开采四川的官员认为川南金银铜矿数量并不算少,而且由于背靠成都平原,紧邻长江水系,因此完全可以在开采后减去运输问题。
  
  不仅如此,他们认为如果平定川南六府,并随之移民,那自隋唐以来所形成的“四川防务在成都”的局面就可以得到改善。
  
  这一局面得到改善后,成都南部平原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甚至勾连南部的安宁河谷。
  
  至于支出云南的官员则是以为西南要防在云南,而且云南土司及土民数量是汉人的五六倍,开发云南矿山可以更好的移民实边,保护大明西南边陲。
  
  这两者的声音,朱元璋都有在倾听,因为官员们争的东西表面上是人口,实际上是未来二省的定位和发展。
  
  对此,朱元璋本人是倾向云南的,毕竟有着前元灭宋的例子在,他很清楚云南对西南乃至大明意味着什么。
  
  如今有了如此多的金银铜矿,正是移民云南的好时机。
  
  一旦这些金银铜矿得到开采,那许多商人就会蜂拥而至,云南商道也可以就此打开,带来更多的人口和商贸。
  
  移民十几万人前往川南,对于四川整体来说是锦上添花,但对于大明在云南的统治却是雪中送炭,朱元璋比谁都明白这个道理。
  
  相比较前二者,朱元璋对于第三种声音的态度就不太好了。
  
  前二者不管怎么说,都是从大明和朝廷的角度出发,但第三种就是单纯的蠢或坏。
  
  在庙堂之上的人,有哪一个看不出如今的大明在西南是没办法齐头并进的?
  
  他们之所以要同时派军镇守川南和云南,为的就是开采川南和云南的金银铜矿,继而将以钞抵税的政策持续下去。
  
  他们可不管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们要的只是自己能最快得利。
  
  想到这里,朱元璋抬头看了一眼朱允炆,眸光沉着的吓人。
  
  “你以为,是开采云南还是开采四川……”
  
  “孙儿……”话到嘴边,朱允炆却说不出来了,因为他感受到了自家爷爷的不快。
  
  “孙儿觉得,还是先开采云南,并依照今年之法,每年编两万余户为三至四卫前往云南。”
  
  “依照眼下云南金银铜矿的情况,最少要增设七十二个千户所,按照地区划为十个卫。”
  
  明军卫所并不是固定的每个卫五个千户所,一般内地除南直隶外都在三到五个,军情严重的地方可以达到五到十二个不等。
  
  因此,朱允炆才会提出将七十二个千户所划分到十个卫里。
  
  不过不管怎么说,七十二个千户所也就是最少需要七万两千军户,而云南军户迁移过后的逃亡率可以达到四成,因此想要在云南留下七万两千军户,起码得迁移十余万户前往,只能多不能少。
  
  十余万户听上去不多,但如果按照口数就是五六十万人。
  
  如今天下各省中,即便是人口最多的南直隶和浙江两省也各才一千万冒头,想要迁移五六十万人前往云南,这难度不必多说……
  
  “这事情就交由你去办吧,若是移民能在云南稳定些,那云南的金银铜矿也就可以入库,说不定能赶上秋税,到时候以钞抵税的压力也就轻些了。”
  
  在朱允炆给出朱元璋满意的答案后,他顺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朱允炆。
  
  “孙儿领旨……”朱允炆作揖应下,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家爷爷的做法。
  
  与其说让自己去办这件事,倒不如说让渴望获利的江东六府之人去办这件事。
  
  他听的很清楚,自家爷爷提及了今年的秋税和以钞抵税,而以钞抵税又以江东六府获利最甚。
  
  朝廷想移民,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促成的,而是需要地方官员和胥吏的配合才能实现。
  
  以钞抵税能不能继续下去,现在已经不是看云南的金银铜矿了,而是看江东六府出身的官员是否配合移民。
  
  想到这里,朱允炆缓缓退出了偏殿去,随后消失在殿门拐角处。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朱元璋端起了旁边的一杯茶,细细品了一口……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