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 一小时打遍全球 (第1/2页)
常浩南稍微暂停了大概一秒,让一众领导稍微对PPT上的外形有个概念。
接着便重新凑到话筒旁边:
“第一类是传统的乘波体,也是从气动性能的角度反向设计出的理论最优化概念外形,具备所有方案中最好的升阻特性,得益于钱院士等前辈的高瞻远瞩,我国在这一构型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
“但乘波体的容积很小,且受制于特殊的外形,内部空间使用效率也偏低,在考虑任务载荷的情况下,几乎只能考虑在外部使用火箭,或是弹道导弹作为推进系统,赋予其较高的弹道高度和初速度之后进行滑翔,而对于使用空气作为氧化剂的动力来说,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
“就武器应用而言,这类构型由于体积必定较大,几乎只能由发射车、发射井或是弹道导弹核潜艇携带,发射时的目标特征难以隐藏,且存在较大的射程近界,因此更适合执行中远程战略打击……”
在座的都是自己人,常浩南也就不用整那些虚的,直接搬出战略威慑用途。
不过,这部分内容,仍然算比较常规。
正如他自己刚才所说,国内对于传统乘波体的研究相对成熟,因此之前在力学所和航天科工集团的汇报当中,自然也提到过相关内容。
只是未必有这么赤裸裸而已。
不过,常浩南在翻页之前的最后一句话,还是说到了一众人的心坎上:
“例如,如果给东风31型导弹换装传统乘波体外形的滑翔弹头,那么就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洲际弹道导弹,并覆盖北美地区的绝大部分要害位置……”
有几位首长更是直接眼冒精光。
作为99年阅兵之前才进行过试射的国之重器,东风31的地位确实有些尴尬。
射程上只是勉强摸到洲际导弹的标准边缘,导致实战价值有限不说,还直接给别人漏了底,导致威慑价值也大打折扣。
眼下增程之后的东风31A虽然接近开发尾声,但也很难说就能亡羊补牢。
搞得装备了东风31基础型的二炮8xx旅相当尴尬。
航天科工集团甚至考虑过学习隔壁俄国人的经验,把东风31当成运载火箭给打出去。
虽然也确实是个办法,但怎么说都有点可惜。
而且还很耻辱。
但要是能通过更换战斗部的方式使其“起死回生”,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反而给假想敌展示了我方的超高容错率。
看着下面听众的反应,常浩南清楚,自己写那份报告的目的,恐怕已经成功一多半了。
但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因此他定了定神,继续说道:
“第二类,是传统的翼身组合体模式。”
“组合体气动布局拥有传统意义上的机身,因此内部空间使用效率很高,气动设计的技术具有传统设计思想的基础和经验,但其设计必须完全在三维意义上进行,其激波系非常复杂,研发和制造的成本很高,当年钱院士否决我国的航天飞机计划,也正是出于此原因……”
“第三类是升力体气动布局,其特性与翼身组合体类似,但外形完全不兼容使用空气作为氧化剂的动力,必须使用运载火箭发射……”
“以上两种构型在未来获得更先进的热响应与热防护技术之后,可以考虑用于空天飞机等天地往返运输的航空/航天器,或是武器发射平台,但因为过于高昂的成本,并不适合作为一次性的弹药本身使用……”
常浩南原本打算迅速过掉这两个并非今天重点的部分。
但位于中间的两位首长之一却显然对此很有兴趣。
甚至一边在本子上记录,一边举起了手。
笑死,领导举手,那当然不能真当做请求。
所以常浩南属实有点受宠若惊,赶紧停下了准备翻页的动作。
“浩南同志,你刚才提到热响应与热防护问题,正好之前有关载人航天工程的报告提到过,飞船返回舱的热防护,包括美国航天飞机的热防护,都是一次性的,只能在再入大气层的短时间内起效。”
对方抬起头,语气和蔼:
“如果你说的高超音速飞行器需要长期在大气层以内飞行,是否有相对成熟,或者至少可以确定有效的技术来保护飞行器本身?”
常浩南最开始的计划里其实有一部分相关内容,甚至涉及到了结构温度场以及应力场的分析方法,只是后来考虑到听众的接受能力所以删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