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启迪小说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四百六十九章 活在鲁迅的影子里

第四百六十九章 活在鲁迅的影子里

  第四百六十九章 活在鲁迅的影子里 (第1/2页)
  
  苏洵坐的火车是早班车,早上辰时末刻出发,也就是早上9点钟。
  
  他这次很幸运地没有遇到晚点。
  
  8个小时的车程除了刚开始的新鲜以外,就只剩下无聊。
  
  苏轼全程都在盯着车外,看着沿途的风景。
  
  除了到午餐时间,大家去了餐车,遇到了很多人,互相攀谈聊天之外。
  
  有不少人会主动找到苏洵说话。
  
  火车在这个时候都是有钱的大商人以及权贵专列,这是扩展人脉的好机会。
  
  苏洵一家五口是一排,之前自然没有什么机会和别人交流。
  
  现在到了餐车,一些商人看苏洵的样子就猜到他是一名官员,自然就尝试着过来套套近乎。
  
  得知苏洵以前是从五品知州,现在正要进京听候选调,那些人就更加热情。
  
  苏轼兄弟趁着这个机会自然与他们聊起了数理化,聊起了汴梁高中,也知道了如今大宋对理科愈发看重,甚至纳入科举。
  
  这也更加激起苏轼兄弟对数理化的好奇之心。
  
  时间很快就这样过去。
  
  到下午申时末,酉时初,火车总算是抵达了汴梁。
  
  “这就是汴梁开封城吗?”
  
  下了火车,背着包袱,提着行李箱的苏家兄弟就震撼了。
  
  傍晚时分,夕阳还未下山,在残阳的照耀下,汴梁城外那一栋栋高楼大厦,像是钢铁丛林般遮天蔽日。
  
  相比于襄阳城零星几座楼房,汴梁此时已经是楼房林立,密密麻麻,延伸到了南城郊外。
  
  火车站外各种自行车、黄包车的数量更是襄阳的不知道多少倍,而且甚至还有路灯,由电线杆铺设,照亮了每一条街道。
  
  此时正是放学、下工的时刻,如今汴梁已经不止一个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大大小小的有十多所。
  
  主要以小学为主,然后就是五所初中,而高中则又新成立了一所,以前的汴梁高中改名为开封第一中学,新成立的则是二中,恰好在南城外。
  
  他们看到很多跟自己同龄的人穿着蓝白色的校服,上面印着开封二中的字样,一個个笑逐颜开,骄傲自信地从火车站附近走过。
  
  这些学生也值得骄傲。
  
  汴梁高中是在景佑四年就已经开设,十六年过去,早已经培养出了很多人才,其中就有不少人参加科举,或者考入汴梁大学。
  
  而作为新成立的二中,不管是教学质量还是生源质量都没有因多一所学校而下降,依旧非常严苛。
  
  学校不管出身,只管成绩和能力,在整个汴梁只有两所高中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考进去,本身就代表了天之骄子,是万中无一的天才。
  
  即便以后考不上科举或者大学,毕业后就已经算是知识份子,去其它地方的小学初中当个老师,或者去工厂当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亦是绰绰有余的事情。
  
  就如同后世建国初期,有个初中高中学历就已经是凤毛麟角的高级人才一样,在基础教育还没有普及的大宋,高中学历同样已经非常可观。
  
  除了科举以外,那些贤良方正和吏考之类的特科,同样的分数,有初中或者高中以上的学历,往往就是择优录取的对象。
  
  至于大学学历,不仅仅能在这些考试当中加分,在科举当中也很有含金量,相当受重视。
  
  所以这些学生的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苏轼看着那些同龄人不由得露出羡慕的神色,他的老家眉州跟汴梁比起来,与乡下没什么区别。
  
  那里没有自行车,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电线,连报纸都没有。
  
  即便是坐火车沿途一路,除了少数像成都、襄阳、江浙这些商贸发达的城市有改变以外,他看到的也是与曾经的大宋没什么区别的县城、乡村。
  
  但苏轼知道,这些都只是暂时的。
  
  因为他在火车上开拓了视野,到了汴梁之后,更是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科技改变生活,读书改变命运,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苏轼想起了在火车上看到过的一份报纸。
  
  那是前几天的大宋日报,火车上每天都会准备,上面赵骏为发展基础教育而写的文章还历历在目。
  
  在这一刻,他知道了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好好读书,要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人。
  
  “走吧!”
  
  苏洵初到汴梁,也非常震撼。
  
  他上一次来还是六年前,当时从密州通判调任道州知州,来汴梁磨勘。
  
  那个时候的汴梁已经有很大变化,但远不像现在这样令人震惊。
  
  出了火车站,他们一家又坐着黄包车,趁着天色还未黑的空档向东城方向去。
  
  苏涣现在就住在东城外。
  
  他是天圣二年的进士,资历还算不错,但仕途一直不太顺,历史上此时还只是衢州知州,到公元1055年才当上利州路提刑官。
  
  不过现在受到赵骏赏识,从祥符县令升到了开封府通判,后来又平调到了鄂州做知州,仕途畅通无阻。
  
  结果即将卸任上调的功夫,就遇到了父亲病逝的事情,只能回家丁忧守孝。
  
  守孝结束,刚回汴梁磨勘选调,被赵骏带走巡视天下。
  
  靠着这两年镀金,跳过了正五品和从四品,连升两级,目前去了制敕司担任知司。
  
  这是个三级机构,主官为正四品,主管草拟政令、诰敕等文书。
  
  就是负责管理政制院那群帮忙整理文件的吏员,也负责写政制院的政令,类似于之前的知制诰。
  
  所以苏涣也分到了一套房子,是那种回字结构的筒子楼,住的也都多是官府人员,相当于单位分配的房子。
  
  以汴梁这寸土寸金,即便官员俸禄不低,想在城里买房子,还得不吃不喝攒好些年。
  
  “清水塘街二十七号,就是这了。”
  
  黄包车把苏洵一家送到了地方。
  
  趁着苏洵给钱的功夫,苏轼下了车,抬起头打量。
  
  这是一栋约七层高度的筒子楼。
  
  在楼房外面还有一圈四四方方的围墙,正门的大门紧闭,旁边却有个小门。
  
  小门的保安室里,两个保安正盯着他们。
  
  如果放在后世,这种建筑非常多,很像九十年代到两千年时期,某个机关单位的家属大院。
  
  但放在大宋,就让人觉得怪异。
  
  习惯了那种几进几出的大宅邸,看到这种高楼,虽感觉确实高,却令人觉得有些压抑。
  
  苏洵付了钱,提着行李带着家人到了门卫室,向里面的保安询问道:“这里是清水塘街二十七号吗?”
  
  “是的,请问你找谁?”
  
  保安很有礼貌,住在这里的都是官员,往来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自然不能轻易得罪。
  
  苏洵说道:“我是原鄂州知州苏洵,此次是进京磨勘调选,到了汴梁后天色晚了,就先来投奔我兄长,他叫苏涣,前段时间给我写信,说是现在住在清水塘街二十七号。”
  
  “原来是苏敕司的兄弟,敕司刚散值,我现在上去帮你叫他。”
  
  保安听到对方是某地知州,又是来找苏涣,不敢大意,便立即上去通报。
  
  没过多久,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急急忙忙下来。
  
  见到苏洵一家,连忙过来打招呼道:“叔父,婶娘,八娘,和仲,同叔。”
  
  “不欺。”
  
  “不欺兄长。”
  
  几个人也跟年轻人打了声招呼。
  
  这人正是苏涣的长子苏不欺。
  
  苏洵有两个哥哥,他排行老三,老大苏澹也是进士,但可惜死得比较早,才二十多岁就已经没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