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第2/2页)
听到关宁询问,卢照龄面露难色道:“能够举荐的,都已经提交了,其余那些官员恐怕不符合您的要求。”
“这些年吏治不清明,地方官员尸位素餐的多,真正干事的少。”
他又问道:“要不举行一场恩科?”
“新皇即位,举行恩科大典,也能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
“不行。”
关宁开口道:“国家还未实现真正一统,南方那边是顺是反还不确定,北方民生都未恢复,人人食不果腹,这些情况还不具备恩科的条件。”
他说的是实情。
“现在需要一批人来实现平稳过渡。”
关宁才发现真到用人时,还真的是挺难。
他大概了解过,其实大康的读书人真的不少,毕竟也是延续两百七十余年的王朝,在这方面发展也算完善。
但实际上真正能考中为官的很少。
进士一科进士不足三百人,庶吉士只有三十余人,即便是算上举人,都不足千数。
在进士及第后,除了前三甲,其余的进士还要再考一轮,算是更进一步的选拔,被录取之后,就能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
这一轮考试决定了他们的仕途,成为庶吉士就能在京中各部衙任职,甚至能成为皇帝近臣。
薛怀仁当年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而无法成为庶吉士的人,只能算是进士及第,也不过是任职个县令。
可能一辈子都不见得进京为官。
大康的读书人也是内卷的厉害,读了一辈子书,读到垂垂老矣都不一定能考得上举人。
等考上了,还要跟那些世家贵族去抢几个为数不多的名额。
这样下来,其实能真正做官的人很少,能成为有用的官员更少。
关宁觉得这种制度有问题,升迁不明。
那些好不容易中举的人做了县令,可能他一辈子就在那个位置,已经没有盼头,又怎么愿意勤政为民?
再说在京的各部衙高官,都没有地方主政经验,又怎么能真正做到体察民情?
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关宁陷入沉思。
安民,治理的前提,就是核吏治。
新朝新政,这一步就从吏治开始!
正在他思绪间,卢照龄开口道:“国子监祭酒祝淼昨夜找到了臣,他请臣为陛下您传话,新朝建立,正值用人之际,而国子监众学子,则是可用之人。”
“国子监?”
关宁微微一怔,这几日忙碌,他倒是忘了还有国子监。
之前他也曾在国子监学过,对其也有了解,说是贵族之学并无差错。
其内生源平民跟贵族的比例大约为二八,这也是实际国情。
但不得不承认,国子监确实是大康学术开明之地,那里有各种专业阁舍,教授繁杂,学明义理。
是可用之人。
“只是……”
卢照龄犹豫道:“您在登基之前曾对世家贵族多有清算,并因言论之事,抓了不少人,其中不乏国子监学子,因而他们对您有些抵制,可能不愿意出仕……”